close
最近授課照找相關資料的同時,常被長輩們問運動量的問題,都跟長輩強調:
規律的運動不一定要高強度,中低強度盡量養成每天做最重要,覺得體力允許增加時間即可。每次多增加10-20分鐘。
在這,講一下個人固定運動的習慣,在不是特定找一個運動去做的前提下,固定會做的*事情*不太把它當作運動。
1.每日腳踏車2趟--市區→河堤→市區(每趟40-50分鐘,會加點段數阻力,不會輕鬆騎)→風險是臉跟鼻子容易過敏,但我很喜歡這種方式,一方面紓壓一方面運動看風景。
2.不想騎腳踏車、下雨時,走路:速度稍快約30-50分鐘左右(一天1-2趟)→風險;容易再過程中提起購物慾
3.想兩者交替時,一趟腳踏車、一趟走路:(加起來70-80分鐘)→我會一口氣做完騎乘腳踏車跟走路。
4.一星期中的5天找空檔時間肌力與核心訓練→上下肢大肌群、核心肌群為主。風險就是偶時會太輕鬆
這樣的方式其實還蠻容易達標的..............
(照片個人提供)
★★但會特別想做幾類有氧運動:高低衝舞蹈(hi-low)、慢慢跑、間歇快走。
怎麼判別有沒運動到,1.流汗有點喘,但可以講話,
2.臉因體溫升高或運動變紅潤
3.有一點點累
4.有心跳紀錄表的看,運動時心跳數明顯增加了
同一類運動做久會膩,而且會碰到不想動的時候(盡量都會逼著自己動),所以運動要交替,順便讓基礎代謝率提升一下。
還有許多事情想跟大家分享,敬請期待....
全站熱搜